編譯盧永山/特譯
根據華爾街日報和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在今年美國聯準會準備升息和歐洲央行即將祭出量化寬鬆(QE)措施的情況下,亞洲企業面臨了雙重威脅:除了美元不斷走高,歐元持續疲軟帶來的海外收益損失外,他們還將面對美元債息支出增加的壓力。
從去年8月底以來,由於投資人押住聯準會準備升息,美元對10種主要貨幣在貿易加權基礎上已升值10%。在此同時,市場也臆測歐洲央行將推出QE,自去年12月初以來,歐元兌美元也重貶。
美元升值 導致訂單減少
南韓最大造船商現代重工的營收幾乎都是收美元,支出則大部分是用歐元,看似可以從美元狂升、歐元急貶的貨幣市場中佔盡優勢,但美元升值伴隨而來的油價下挫,已導致石油公司客戶砍掉運油船的訂單。分析師指出,訂單減少對現代重工的衝擊,是匯兌收益難以彌補的。
巴克萊分析師朴長英(Chanik Park)表示,對很多南韓製造商而言,從美元兌韓元升值帶來的益處,已被韓元幾乎同步兌歐元升值抵銷。他預估,三星電子、樂金電子、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在歐洲的營收,占4家公司總營收的近20%。歐元持續貶值對南韓汽車製造商的衝擊尤其嚴重,因為這意味了歐洲車商將有更好的定價權。
匯率波動 日本企業頭痛
匯率市場的劇烈波動,也令日本企業頭痛。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推出安倍經濟學以來,日圓兌美元重挫30%,一開始外界認為這對日本大型出口商有利,但現在越來越多日本企業日圓兌美元已貶過頭。
索尼表示,日圓兌美元每貶值1日圓,該公司的營業利益就減少30億日圓,因所有的海外收益都被進口成本增加吃掉。夏普也說,日圓持續貶值已開始出現負面衝擊,導致該公司獲利減少,因該公司很多產品都在海外製造,最後運回日本銷售。
美元升值和聯準會準備升息,對一些近年來大量借入低利美元貸款的亞洲企業也有重大意涵,這意味了他們將面臨加重的債務負擔。尤其是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國的企業,因為這些國家貨幣兌美元的貶幅最大,加上經濟放緩開始侵蝕企業的獲利,企業在支付美元債息的成本升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聯準會將利率降至接近零,並向金融體系大力注資,給全球市場帶來廉價的資金,亞洲企業趁此機會大舉借入美元貸款。根據路透的數據,即便聯準會升息的可能性日益明顯,去年亞洲不含日本的美元計價銀行貸款規模成長13%至5230億美元,創紀錄最高,中國企業的貸款就佔27%,其次是澳洲和東南亞,後者的金額達890億美元,也成長13%。
壞帳率升 東南亞很緊張
目前東南亞國家的銀行已出現壞帳率升高的跡象。泰國規模最大的4家銀行去年的壞帳佔未償貸款比從2013年底的2.6%升至2.8%。印尼央行預估,去年底該國不良貸款佔總貸款的比重從2013年底的1.8%增至2.4%。
而截至去年9月底,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年增36%,達7669億人民幣(約1237億美元)。分析師指出,流入房地產、鋼鐵和建築相關產業的貸款所面臨的風險尤其突出。例如,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佳兆業集團日前因未能及時償還一筆匯豐控股的貸款,面臨債務違約。
國際清算銀行去年12月發布報告指出,跨國銀行向中國企業貸款的速度,以非比尋常的速度成長,中國出現的金融風險,可能透過這些金融管道給外國帶來巨大影響。
目前的情況讓人想起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時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大跌,借入美元貸款的企業因為難以償還債務,導致銀行業面臨壓力。但分析師稱,目前的情況並未像當年那麼嚴重,因亞洲銀行業目前的資本水準更高,且各國政府擁有龐大的外匯存底,使得當地貨幣匯率出現重貶的可能性不高。